风铃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育儿感悟风铃草姑娘和课题分离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今年五一假期,家里老大幼儿园班级图书漂流活动漂来了三本书,其中一本的名字叫《风铃草姑娘》,绘本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十分古典美丽,出于好奇,我首先翻开了它。

结果发现它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其他版本的名字又叫做《长发姑娘》、《莴苣姑娘》,迪士尼还将其改编成了动画电影《魔发奇缘》。

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个故事,跟我的一个顿悟有关,先来看故事。

通常,这个故事里的女巫,都会被描绘成邪恶的形象,她将美丽的长发姑娘囚禁在高塔中,与世隔绝;她还剪掉了长发姑娘美丽的头发,企图破坏长发姑娘和王子的甜蜜爱情。

但是,读完《风铃草姑娘》这个版本,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女巫——一个深爱孩子,却采用了极端做法的母亲形象。

绘本在讲到风铃草姑娘慢慢长大的那一页,插画中女巫的表情柔和温暖,风铃草活泼可爱,着装优美,面色红润,显然女巫是将她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悉心照顾。

随着故事继续进展,当她知道了风铃草与王子的秘密,剪掉风铃草的长发时,插画中她的表情悲痛欲绝,她尖叫道:

“我以为我可以保护你,将你与整个世界隔绝,没想到你还是背叛了我!”

读完整个故事,女巫形象前后强烈的对比,使我陷入了思索,不由的想起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及的观点——课题分离。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传达18世纪末期,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思想的书籍,“课题分离”是他思想的一部分。全书主要是以一位青年和哲人的对话为主体,用问答和讨论的形式,向读者阐述阿德勒的思想。

我节选了关于“课题分离”的几段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向大家展示这个观点。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例如,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地让其学习呀!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有时候甚至还可能会扯耳朵。这就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吧。实际上我就是这样长大的——做不完当天的作业,父母就不让吃晚饭。

那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被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那你最终喜欢上学习了吗?

很遗憾,没能喜欢上学习。为了学校或者考试的学习只是应付而已。

明白了。那么,我就从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开始说起。例如,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这段对话中,哲人以一个普世存在的超级大难题,引出了课题分离操作的第一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弄清楚,这是谁的课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拎的清”。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谁的课题?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您是说这是孩子应该做的事吗?

坦率说的话,就是如此。即使父母代替孩子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吧?

哎呀,那倒是。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这里,引出了“课题分离”的第二步,当我们厘清了“课题”之后,就要知行合一,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对别人的课题保持一定的边界。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分离之后再怎么做呢?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吗?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联想到了对孩子的能力感、自主性的培养。社会上饱受诟病的比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溺爱孩子”、“亲子之间的矛盾”等等,其实很多都来自于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过度干涉,“成长”是孩子的课题,是由孩子自己主导的,我们是辅助者,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搭个脚手架。

而《风铃草姑娘》这个故事,女巫大概就是父母干涉孩子人生的极致版本,什么都计划的很好,却最终棋差一招,孩子自己反而找到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再回到青年与哲人的对话,接下来青年就两个重要的问题发问,

第一个问题是,究竟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

哲人回答道: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放到孩子学不学习这个问题上,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结果,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青年的第二个问题是,

弄清楚了是别人的课题,所以就放任不管吗?

哲人回答:

这一点需要注意。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对于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权威型的父母,权威不代表专制。

权威型的父母,花时间、精力与孩子建立和保持积极的关系,这种权威不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与孩子平等的商讨,共同制订和遵守规则之上的,是建立在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做,为什么不做之上。

这就像给他们搭建一个脚手架,我们提供诚恳的、善意的引导和建议,最后做决定的是他们自己。

再扩大到与他人的相处,恰当的保持一点边界,人际关系会更加的舒适自然。

尽管,对于课题分离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认知,但在和孩子相处这一块,我还是做的不好。终于某一天,我顿悟了。

我们家老大一度非常讨厌洗头,怎么说也不听,我们对此很无奈。有一次,距离她上次洗头,大概已经有4天了吧,我叫她洗,她告诉我不要。就在我皱起眉头,准备再讲道理的时候,我突然顿悟了!模拟一下当时大脑中的情景。

“这是谁的头发”

“女儿的。”

“这是谁的课题?”

“女儿的。”

“那怎么办呢?”

(双手叉腰,仰天长笑)

“哈哈哈,不洗就不洗呗,反正又不是

我的头发。”

回到现实,那天我对女儿说:“好吧,不洗就不洗,头发长在你头上,你的头发你做主!”

从那天起,我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生活中芝麻绿豆、无伤大雅的小事,只要不坏原则上的、常识上的规矩,就都放开了。谁还不能潇潇洒洒、自自在在的活着呢?生活上的小事,管那么多干嘛!

推荐阅读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花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