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东漂美国人,爱上中国红
TUhjnbcbe - 2021/8/24 2:04:00
“”

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有一块墓地,那里是一处幽静之所,松柏环绕,绿草如茵,一湖清水,令人觉得肃穆宁静!

斯诺墓

墓碑的基座是长方形的、未经雕饰的青色岩石,墓碑则由汉白玉石打磨而成,上面镌刻着碑文:「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题写碑文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

斯诺是何许人也?

为何死后骨灰会被安葬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

为何能由我们的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同志撰写碑文?

美国人何止千千万,为何斯诺能被称为「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血色烂漫的时代,一起了解这位杰出的美国记者,以及他和中国的故事。

年7月19日,一个炎热的星期三,埃德加·斯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密苏里地处美国本土的中心位置,是去美国东西部边疆城市的中间站,是个经济发展强劲的州,是美国当时富强的缩影,堪萨斯城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和自强的信心从小镇迅速发展成工业城市,堪萨斯城人的性格中天然具有极强的独立和冒险精神。

斯诺生在堪萨斯城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有一个姐姐和哥哥,父亲经营着一个小印刷厂,他诚实守信、勤奋努力,还有点儿理想主义,在家里常用德文大段大段朗诵歌德的文学作品,在印刷厂工作的时候,他也常常伴着印刷机有节奏的声响朗诵着莎士比亚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独白。

斯诺从小热爱阅读,应该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斯诺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性格温和、宽容大度。

总之,这个家庭的人都确信,事情都会变好的,但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取得进展。

学生时代的斯诺学习成绩很一般,却喜欢创造性的工作和新奇的体验,他喜欢爵士乐,还组建过一个叫「风铃草」的爵士乐队,他自己会打鼓,能比较熟练地演奏萨克斯,斯诺和当时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都渴望冒险和旅行。

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他和两位朋友在年的夏天将这个想法付诸了实践,从堪萨斯城一路向西自驾抵达美国的西海岸,繁华的加利福尼亚州,一路风餐露宿,直到汽车抛锚,钱都花光,才通过扒火车的方式辗转回到老家。

虽然一路颠簸,险象环生,但这次冒险旅行让斯诺终生难忘,多年后,他还会常常忆起太平洋东岸的奇异风光,以及沿途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

青春年少,人人渴望冒险,与众不同的是,斯诺的这份激情延续了一生。

年秋,斯诺进入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斯诺虽然对功课兴趣不大,而且只读了一年就离开了,但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数十年来发展的海外新闻事业及其创立的新闻传统,却为斯诺未来的一生事业奠定了基础。

年下半年,斯诺不甘心从事枯燥乏味的广告公司的工作,决定辞职去海外旅行。

临行前斯诺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我对单调的生活感到沮丧,因为我像大机器的齿轮一样工作,而青春和年华就这样流失,我需要改变这刻板的生活方式,我决心去攀登幸福的顶峰。

对我来说最愉快的事莫过于旅行!冒险!……那些远方城市的名字不断地牵动着我的心绪,吸引我的注意力。

「加尔格答」!……「巴勒斯坦」!「上海」!「巴格达」!「麦加」和「大马士革」!

当这些城市在我耳边欢唱它们的名字时,我怎能继续在毫无生气的岗位上工作!?

于是,斯诺怀揣着梦想,奔向了东方。

斯诺

斯诺的东方冒险之旅,首站是日本,他游览了富士山、名古屋、京都、神户等地,在长崎他给父亲买了一件丝质和服,然后坐船来到中国。

年7月6日,斯诺抵达上海,从此开始了在中国漫长的生活。

他先是在一家由美国人创办的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开始在中国各地出差或游历,他在南京,与蒋介石会过面,采访过宋庆龄的弟弟、当时国民*府财*部长宋子文、民国时期的著名外交家王正廷和孙中山的儿子孙科等国民*府要员,这让他确信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好的变化,当时,斯诺认为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中国国民*。

他还亲眼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山东不断扩大势力范围,试图控制交通与经济,斯诺同情并支持中国。

他带着极大的热情,花数月时间,沿中国全部铁路沿线旅行、采风、写文章,以浪漫的笔调向西方读者描绘出中国也有「罗曼蒂克的火车路线」,能提供安全、愉快、有趣的旅行。

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的贫穷与苦难。

在济南,一座外国人建造的整洁的现代化小楼后面,就是中国人半洞穴式的住房,憔悴、疲惫的人们在那里冷得瑟瑟发抖。

让斯诺更加震惊和永远无法释怀的是,他在西北的饥荒灾区考察,目睹的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令他愤怒的是当时西方人对中国饥荒的无动于衷。

饥荒所带来的悲惨景象也令他非常困惑,他虽然相信中国的希望在于国民*人,但他开始怀疑蒋介石的能力,称蒋为「平庸的独裁者」。

他逐渐暗示出对共产*人的兴趣,他敏锐地察觉到,是蒋介石的失信于民成就了红*。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次年3月宣布成立「满洲国」,扶持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上台作为自己的代理人,面对此情此景,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策。

年初,斯诺在上海亲历了日*发动的「一?二八事变」,当日*向中国*队进攻时,国民*将领蔡廷锴率部奋起反抗,斯诺成为了第一个对此进行报道的西方战地记者。

虽然这场战争最终以日本的胜利宣告结束,但中国人奋勇抵抗的精神,使斯诺对中国的将来抱有一些希望,他开始深信中国的问题出在*府而不是人民。

穿红**衣的斯诺

此后,斯诺和反对国民*的力量接触得越来越多,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他们成了彼此欣赏和信任的朋友,宋庆龄女士毫不隐瞒地对他表达了自己对国民*当局统治的失望,她告诉斯诺,在中国只有共产*才是真正的革命力量。

随着斯诺对中国了解得越多,对蒋介石及其**就越不再抱有幻想。不过此时共产*人对他也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年初,斯诺和结婚不久的妻子搬去了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在北平,斯诺的思想更加「左倾」,他常常在报道中公开批评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他尤其厌恶国民*的新闻检查和压制舆论的制度。

他着手翻译鲁迅、柔石等左翼作家的作品,并在西方出版,他将书名定为《活的中国》,并将这本书献给他崇敬的宋庆龄女士。

与此同时,斯诺开始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兼职授课,和学生中的*治活跃者关系很好,他们的家成了学生们聚会和自由谈论*治的地方,斯诺夫妇理解并支持他们。

斯诺和宋庆龄

年,日本策划华北独立,要求国民**府十二月十日前批准建立华北五省自治区,以期进一步侵略和控制中国,这引起了燕京大学及北平其他大学爱国学生的极大愤慨,他们经常聚集在斯诺家里商讨此事。

11月,北平的大学生们成立北平学生联合会,研究具体应对策略,斯诺建议:「需要举行一次示威活动,宣传学生的主张」,学生们的结论和斯诺一拍即合,于是这些大学生们引爆了历史上著名的「一二?九运动」,示威活动虽然遭到国民*府*警的疯狂镇压,但是学生们英勇抗争,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同情,引发了年底国内三十二个城市,包括当时国民**府首都「南京」在内的65次游行示威,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日本当局以及华北汉奸分子不得不暂时放弃吞并华北的阴谋企图。

斯诺对这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领导这次运动的北平学生领袖,很多都得到斯诺夫妇的帮助,其中有很多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员和重要领导干部,比如当时燕京大学的学生,后来的共产*人、新中国的著名外交家*华,清华大学的学生姚克广,就是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

几个月后,斯诺终于获得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机会——探寻中国共产*领导的红色根据地陕甘宁边区。

年6月,三十一岁的斯诺在宋庆龄和共产*人的帮助下,冒着生命的危险,穿过国民*设置的重重障碍,走进了陕北苏区,试图寻求真相,解答心中的疑问。

四个多月的采访记录,让斯诺得到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离开苏区之后,斯诺根据这些第一手的采访记录,写出了他的不朽纪实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当时的中译本为了在国民*统治区出版方便,便易名为《西行漫记》。

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

斯诺在中国见证了国共两*建立抗日联合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蜜月期,也目睹了国民*不断背信弃义,公然破坏统一战线,直至年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对江南的共产**队进行武装围剿等一系列恶劣行径。

斯诺率先在国外的报纸上,详尽地报道了皖南事变,这令国民*当局大为震怒,于是取消了斯诺在中国采访新闻的权利,斯诺十分沮丧,13年的亚洲生活中,他的积蓄还不到美金。

而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的感情也遭遇了危机,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危机,让斯诺一度心灰意冷。

在这样灰暗的心情之中,年初斯诺离开了中国,回到美国。

斯诺对毛主席的报道

离开中国后的斯诺,与中国的情缘并未中断。他依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漂美国人,爱上中国红